当前位置:首页>>校园信息
“小故事”讲出“大历史” —— “小述事”教学在济南第十八中学的课堂进阶之路
  发布日期:2025-07-03  访问次数:   字号:[ ]  

“小故事”讲出“大历史” —— “小述事”教学在济南第十八中学的课堂进阶之路

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拓展、核心素养稳步落地的时代新背景,济南第十八中学联合济南育贤中学、菏泽一中,聚焦学生本位,聚焦课堂变革,开展了山东省教育发展促进会科研课题——《初中历史“小述事”教学法在初高中历史教育衔接中的应用与价值探究》,探索一条能够有效衔接初高中历史教学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与思维活力的实践路径。

所谓“小述事”,也就是“小切口、深叙事”,以故事化教学为载体、以问题引导为核心的教学方式,该课题依托真实的课堂环境,依托教师团队的教研、课堂教学实践与学生跟踪调查等方式,逐步夯实教学理念基础,推动课堂变革。

一、课题缘起:为“教学断层”寻找连接之桥

从当前教育教学实践来看,初中历史教学把重点放在基础知识记忆上,而高中历史强调的是史料阐释、逻辑思辨和观点塑造,造成一些学生升入高中后陷入“理解困难、表达欠缺、兴趣不足”的适应困境,尤其随着“新课标”要求被进一步提高,教师怎样引导学生从“被动接受”过渡到“主动建构”,成为历史教学亟需攻克的难关。

以济南第十八中学为主体的课题组,将核心问题作为研究重点,提出把“小述事”教学法当作教学突破口:经由对小人物、小事件、小细节的叙说,串联宏观背景、清晰逻辑与关键主题,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、理解与表达方面的双重提升。

 

1:课堂教学掠影,学生认真听课、积极发言

二、课题设计:从“理念到操作”的系统建构

自课题立项,课题组就依照“可推广、可验证”思路开展工作,聚焦教学理念搭建、课例开发与课堂实践开展研究,探求“小述事”教学法在初高中历史衔接方面的可行道路。为确保实践落地,团队坚持边研究、边试教、边调整,不断推动理论与课堂深度融合。

在教学设计上,课题组坚持“故事表达、问题引导、结构思维”的核心理念,开发了15节“小述事”教学片段,内容涵盖洋务运动、辛亥革命、抗战人物、改革开放等主题,逐步构建起“叙事—理解—迁移”相结合的课堂路径。每节课都注重情境导入、问题牵引与表达输出的有机融合,从教学设计到学生产出,形成完整、闭环的课堂结构。

 

2:教研活动现场,教师分组讨论教学案例

三、课堂实践:在“故事”中走近历史

“小述事”关键之处是借小事物体现大道理,恰似在《李鸿章与洋务厂》的授课环节中,教师以李鸿章巡视江南制造总局的一段历史小插曲为导入,引导学生提出问题:“洋务运动真的是为实现自强图存吗?”“李鸿章改革未成功原因是什么?”学生思索过程中领悟人物行为制度逻辑,并提升了从历史角度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。

教师实现从“讲述者”到“引导者”的转变,学生从信息“接收者”过渡为问题“思考者”,讨论、表达与评判成为常态,原本不爱言语的学生也欣然参与交流,课堂氛围呈现出新气象。

 

3: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教学材料

四、教研驱动:协同研究,持续推进

为助力教学实践的深度拓展,课题组建立起以“集体备课、课堂研修、反馈优化”为核心的工作机制,每月按既定时间组织集体教研活动,针对“故事选择是否与学生相契合”“提问链条是否对理解起到有效推进作用”等层面展开深入探讨。

在一堂针对“孙中山广州起义”展开的课上,有教师提出可从‘三次失败却坚持之缘由’切入点,并非径直叙述事件流程,引领学生借“人物情感”层面实现历史洞察,“以学定教、因生设问”基础上的动态性改变,也成为“小述事”教学法的显著亮点。研究成果最终形成论文,以供同行指正借鉴,便于推广补充。

 

 

4:校内公开课后教师深度点评交流

五、数据回馈:学生欢迎,教师成长

课题组利用问卷调查、课堂观察以及教师日志等形式实施多维评估,88%的学生认为“小述事”教学更能激发兴趣,76%学生讲更容易理解历史事件因果方面的逻辑,68%学生在历史表达与书面写作方面有显著提升,多数教师反馈表现为积极,认为“小述事”内容贴合学生需求,课堂的生成性特点日益突出,学生的关注点逐步从“考什么”转向“为什么”的深入思考,课题推进不但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忱,也引导教师在教学方式、学习方法和课堂评价等方面不断革新。

 

5:学生展示小组成果,教师点评鼓励

六、初步成果:沉淀可推广的经验体系

课题实施以来,已设计并应用15个“小述事”教学片段,涵盖洋务运动、戊戌变法等近代核心内容,累计开展课堂实验30余节,持续优化教学结构与内容呈现。每个片段均配套导语、提问和使用建议,便于灵活运用。课题组共组织教研活动5次,围绕听评课、集体备课和课后反思开展深入研讨,同时收集学生问卷、课堂观察与教师反馈等数据,为后续分析与调整提供依据,部分教学反思文章已在校内交流展示。

七、展望未来:让“小故事”点亮“大课堂”

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灌输多少知识,而在于激发学生看待问题、理解社会、思考自我。通过“小述事”教学,我们看到了历史课堂的另一种可能——学生眼里有光,思维里有深度,表达中有情怀。

未来,济南第十八中学将继续完善课题成果,推动“小述事”教学法在更广范围内的应用与转化,携手更多教师在讲好“小故事”中培养“大思维”,在连接过去与当下的同时,助力学生成为有温度、有担当、有历史感的新时代少年。

 

撰稿人:冯昌琳

图文编辑:张榆

审核:赵允珍

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