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>体育美育>体育评价
山东省济南第十八中学2025年度体育发展年度报告

一、引言

2025年,济南第十八中学深入贯彻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》及教育部《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》等文件精神,以“健康第一”为核心理念,全面推进体育教学改革,优化师资队伍建设,加大经费投入,完善场地设施,强化学生体质健康监测,形成“教学-训练-竞赛-评价”四位一体的体育发展体系。本报告重点反映学校在体育教学改革、师资配备、经费投入、场地设施及体质健康测试等方面的实践成果。

二、体育教学改革:创新课程模式,构建特色体系

1. 选课走班与分层教学

学校推行“选课走班”体育教学模式,打破班级界限,开设足球、篮球、羽毛球、跳绳等12项运动课程,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,实现“一生一技”培养目标。针对初一学生项目选择较少的问题,学校新增武术、健美操等课程,满足多元化需求。

    2. 家校协同“双主导”机制

实施“家庭-学校”双主导干预模式,通过“三全理念”(全员参与、全过程监控、全体发展)提升学生体质。例如,针对肥胖学生成立“小胖墩工作室”,利用早到校、课间操及课外活动时间开展针对性训练,并定期向家长反馈数据,实现家校无缝衔接管理。

    3. 技能考核常态化

将运动技能测试纳入七、八年级期末考核,覆盖足球、篮球、排球等项目,避免“临时抱佛脚”。2025年学生运动技能达标率较2024年提升15%,足球、篮球通过率超90%。

三、体育教师配备:强化专业能力,优化队伍结构

    1. 师资规模与结构

学校现有专职体育教师4名、兼职教师3名,均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及相应教师资格证。其中,高级教师1名、中级教师2名,形成“老中青”梯队。

    2. 培训与教研机制

通过“走出去、引进来”提升教师专业能力:

• 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培训,2025年累计参与培训12人次;

• 邀请校外专家开展足球、篮球专项指导,每学期教研活动不少于6次;

• 组建体育教师教研组,围绕“新课标下课堂创新”开展课题研究,2025年发表论文2篇。

四、体育经费投入与场地设施:保障硬件基础,提升使用效能

1. 经费投入与配置

2025年学校体育专项经费预算达2万元,主要用于器材采购、场地维护及教师培训。其中:

    • 维修田径场跑道、更新篮球架等设施;

    • 保障教师外出培训及赛事组织经费。

    2. 场地设施建设

学校拥有200米塑胶田径场1块、标准篮球场3块、排球场地2块、羽毛球场地2块,并利用教学楼间空地增设跳绳区、毽球区等,满足日常教学与活动需求。针对场地不足问题,学校通过“错峰使用”“一地多用”提升利用率,例如课间操分年级分区域开展。

五、学生体质健康测试:科学监测,精准施策

    1. 测试体系与结果

依据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(2014年修订)》,实施“过程性评价+统一测试”双轨制:

    • 过程性评价:涵盖运动参与(10分)、体质测试(10分)、技能测试(10分),七、八年级每学期末开展;

• 统一测试:九年级下学期进行,含1000米/800米跑(10分)、选考项目(引体向上/仰卧起坐、立定跳远、50米跑,10分)、运动技能(10分)。

2025年全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2.17%,优良率24.35%,较2024年分别提升1.2%、3.1%。

2. 问题与改进措施

    • 问题:初一学生选课项目单一,阳光大课间受场地限制;

    • 措施:

    1. 增设武术、健美操等课程,扩大选课范围;

    2. 优化大课间活动方案,采用“动态分区”模式,减少场地冲突。

六、总结与展望

2025年,济南第十八中学在体育教学改革、师资建设、经费投入、场地优化及体质监测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,但仍需解决“课内外联动不足”“场地利用率待提升”等问题。未来,学校将进一步深化“选课走班”模式,探索“体育+科技”融合路径,推动校园体育高质量发展,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贡献力量。

 


关闭 打印